上海大学很人性也很残酷的一点是,初试成绩和排名会一起公布出来。所以我在知道初试分数的时候,也知道了自己不上不下的排名,有点庆幸,更多的是焦虑。

每年都有复试翻车的同学,当然也有复试逆袭的同学。初试过了,并不意味着复试就可以一帆风顺,还得踏踏实实地准备。

复试分为三块,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英语面试,三个部分都需要加以训练,让自己心里有底。(今年大概率是线上复试,所以专业课笔试应该会取消)如果按重要性排序,那么专业课面试>专业课笔试>英语面试。但是依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英语口语不太行,那就得多花时间。

一个原因是在复试中你可以讲述自己实习的经历,老师们如果有兴趣,也会针对实习进行提问;另一个原因是,复试面试需要的是沟通和交流,不再是和初试一样“闭门造车”,实习的过程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练练胆子和沟通能力也不错。但是需要权衡好实习时间和自己复习的时间,不要为了实习而耽误了复试的准备。

我是新闻与传播专硕,记得当时的主考官有:王晴川,杨海军,查灿长等等。大致上分为策略传播方向两三个,新闻方向两三个。

专业课面试问题每个人都不同,会根据你的本专业来提问,比如你是新闻方向就会偏新闻方向的问题;如果你是广告方向就会偏向广告方向。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生,就会问一两个你本专业相关问题。顺便说一下,坐我后面待考一位学硕同学本科学的是德语,现场就有老师拿德语问了个问题。

新闻方向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涵化理论、把关人等基础理论,问到了理论的提出者、国籍、概念等等,也有人工智能,媒介融合这类的问题。

广告方向听同学说有问到了广告业的危机,什么是策划等等之类的。问题都相对基础,但老师们可能更希望你能分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是结合当下舆情进行分析,不要只是简单说个概念。如果你回答得过于简单,你被提问的问题个数就会越多,所以如果这个问题你足够熟悉,不妨多说一点。

因为我本科是广播电视学,老师问到了电

视媒体该这么做,新闻业需要广电人才吗,有没有为业界拍过片子之类的问题,然后也问了景别、揺镜头的种类等等。我没想到老师会问这么多广电基础知识,答得就很朴实,老师问我对景别了解吗?我说完“远全中近特”就没了……其实老师应该是想听一些个人的见解而不是简单背概念。

最后,我表达了对纪录片的向往,老师就问了我一些纪录片理论,在纪录片里什么最重要,介绍一部国内的纪录片等。杨海军老师喜欢问看了什么专业类的书籍以及本科毕业设计和之后的科研设想。

至于英语面试,问题很简单,问的是爱好,老师从你的发音语速基本就能知道啥水平了,分数不会拉开太大,但还是好好练练口语。

心理问题问的是你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我个人觉得没必要情绪起伏太大,说一些普通的困难以及自己能够乐观地面对或解决就行。

总的来说,复试并不可怕,相比起初试的煎熬,复试节奏快效率高,期待会大于恐惧,安心准备,不让自己后悔。

有时间的同学不妨设计一份个人简历,让自己更了解一下自己,知道自己的闪光点在哪,该如何扬长避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