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人大,是一段美丽的缘分,也许像天真年少般懵懂,但总能将真心打动。把黄金般的四年光阴,交给人大这一方精致的校园,有水滴石穿,也有五彩斑斓。在【我的人大时光】栏目,我们邀请人大学子讲述他们在人大的故事,分享他们在人大的收获,以期让高中生朋友们通过学子的视角了解人大,勾画自己美好的未来。

潘乾灏,高中毕业于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化学系2015级本科生、2019级硕士生。中国化学会第28届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二等奖获得者(重庆市前50)。入选理学院“双青优培”一期计划。曾获“三好学生”“本科学习类二等奖学金”“硕士学习类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现已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两篇。本科期间主持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一项并获得“优秀结项”荣誉。本科毕业论文入选“2019年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

有所为,有所爱,有所期待

小雪时节,又是一年初雪飘至。蓦然发现,这已然是在这一方精致的校园盼到的第六场初雪了。回想起高三刚毕业时,立志“化为国民表率,学成社会栋梁”的理想仍然铭记在心。很庆幸能够在最美好的年纪遇见最美丽的人大,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放飞梦想。

有所为

我在初三刚接触化学学科的时候,就被其奇妙变化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就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揭示一些自然奥秘。经过高中时期的竞赛学习,我对化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发现了当前我们国家还存在的很多“卡脖子”技术瓶颈。技术层面上受限于人,在国际社会上腰杆就不够硬。这些国家当前面临的困难点燃了我在未来从事材料化学相关行业研究,希望能有所作为。高三毕业填报志愿,长辈们基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希望我选择一些潮流专业,以图未来生活平稳安定。然而我决心尽早接触一线科研,希望能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之上。在网上查阅各高校资料之后,我对中国人民大学及其年轻的化学系一见倾心。人民大学秉持建设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理念,给予本科生接触一线科研的机会。化学系“小、尖、精”的教育模式,“本科生一对一导师制”,堪称量身定做,满足我对大学的期望。就这样,怀揣着奔向一线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梦想,我在这一片精致的校园里扬帆起航。

有所爱

初入人大的第一个月,我有幸听到了王亚培教授“和我的博士生一同成长”的主题演讲。讲座上,王老师分享了与他的博士生贺泳霖师兄教学相长的事迹:贺泳霖师兄从大三时跟随王老师参与科研,从课题组会上清晰地解释葡萄酒酒泪现象,到巧妙地设计基于热敏液体的自修复电子器件,再到作为师兄引导师弟师妹们步入科研正轨,他一步一个脚印,展现着出色的科研能力,成为老师的左膀右臂,不断进取,实属吾辈之楷模。王老师的报告慷慨激昂,眼神之中迸射出智慧的光芒和对学生深沉的爱,让当时的我听完之后热血激昂,如沐春风。通过讲座我发现,王老师的团队囊括了各路豪杰,物理、计算机、新闻、数学等诸多领域的大牛们相聚一堂,共商课题,实在令人向往。讲座结束我立刻找到了王老师,希望能够加入他的课题组,令我惊喜且意外的是,王老师竟当场同意了。于是我幸运地加入了YP-Group(亚培老师课题组)大家庭,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科研的魅力。

入组之初,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王老师和师兄师姐们会在组会上为一些科学问题争得“脸红脖子粗”,而在篮球场等生活中的王老师又会和大家打成一片,称兄道弟,难分彼此。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我对这个大家庭最初的印象。经过一年的旁听和学习,大二我开始着手准备申报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以期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然而临近答辩之时,我还是未能找到较好的答辩思路,汇报PPT漏洞百出,在组内的预答辩也难以自圆其说。在王老师凌厉的提问下,我难以招架,无助的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在安慰我的情绪之后,王老师和组里的师兄师姐们群策群力,逐页帮助我修改PPT中的文字及图片,理清答辩思路,并对我的答辩词进行润色,直到满意为止。最终的正式答辩,我顺利通过并取得立项许可。每每回想起那天23点的实验室,灯火通明,王老师及大家为帮助我顺利通过答辩而尽心尽力的样子,一股暖意就不由涌上心头。身处这个充满爱意的大家庭,何其幸也。

大三的时候,我有幸入选了理学院“双青优培”一期计划,正式开展了自己的课题研究。课题的目标是设计一种可以光热转化的高分子,将太阳光能转化成热能,以期在空调、空气净化器等高气体通量的装置进气口处杀灭有害的细菌,防止其在内部过滤网上滋生,随着空气流动进入室内对人体造成伤害。拿到课题之初,我感到一片迷茫,不知从何下手。王老师因此经常召集师兄师姐们一起讨论课题,提出解决方法,集众人之智慧为我排忧解难。正所谓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大家的悉心关心和无私帮助下,我的第一个课题终于克服重重难关。我得到了预期的高效杀菌膜,杀菌的效果能达到99.999%。相关的工作成果也在大四上学期,以SCI论文的形式发表。

正是在这个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团体中,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也喜欢上了发现问题、提出设想、验证猜想、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心之所向,梦之所达。尝到科研收获幸福的我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了我的第二个课题:解决微生物在低寒状态下活性降低的问题。有了第一个课题的基础,这一次我的课题研究开展的更为驾轻就熟:巧妙地给工程菌体穿上了一层黑色外衣,使得他们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也能够保持较为舒适的生活温度,从而提升了它们的活性。该课题最后成为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这篇论文也有幸被评为2019年北京市优秀毕业论文。

因为有所爱,无论遇见什么样的障碍,都会不畏失败。

有所期待

今天的我已经成为了人大化学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身份转变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也开始思考一些如农林防治等更有应用价值的课题,同时,作为一名在YP-Group成长起来的“师兄”,我也继承了组内的传统,如当年的贺泳霖师兄和其他同门一样,帮助师弟开展课题,为课题组大家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今天的我走在理想中的道路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期待能够继续在人民大学这片自由的土地之上放飞梦想;期待羽翼更加丰满的自己,可以独当一面无畏艰险;期待不负韶华,不忘初心,“化为国民表率,学成社会栋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